思政课 | 传薪者:“诗词留香”叶嘉莹
思政课 · 逃禅不借隐为名
文化界国宝
为国家留史
为民族留记
彰显文化自信
你必须了解的
中国文化界“大熊猫”
10月29日起,纪录片《传薪者》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
该片以中宣部推出的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界德业双馨专家学者为主角,讲述了“敦煌女儿”樊锦诗、“译界泰斗”许渊冲、“半世清史”戴逸、“诗词留香”叶嘉莹这四位学者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他们从青丝到华发,从国内到国外,从新中国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至今,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开拓创新,铸造传奇的时代精神。他们在推广、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贡献巨大,是中国文化界国宝。
四十年前,当祖国大陆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入远在加拿大的叶嘉莹耳中时,她当即决定回到祖国教课,哪怕自担路费、不取分文。回国后的叶嘉莹引起学界轰动,受到热烈追捧,讲座更是一票难求。在她的引领下的古典诗词重现生机。而她和古典文学间又有着怎么的人生故事?
入世已拼愁似海
逃禅不借隐为名
点下面的链接,看《朗读者:叶嘉莹》
https://v.qq.com/x/cover/ocko69zq25jz4kt/z00231rnkk7.html
附:叶嘉莹先生诗词十首
临江仙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
平生幽怨几多般。
从来天样恨,不肯对人言。
叶落慢虽流水,新词写付谁看?
惟馀乡梦未全删。
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
水龙吟
天涯又睹清光,姮娥伴我飘零久。
阴晴历遍常圆无缺。几时能够?
北国春宵,南台秋野,乱离经后。
算他乡迟暮,韶华一往,对明月,空骚首。
秋露苍苔湿透,立多时,寒生衣袖。
长辉万里,愿随流照,故人知否?
当日高楼阑干同倚,此情依旧。
且加餐共勉,千秋志业,向他年就。
生查子
漂泊久离居,晚岁欢娱少。
连夜北风寒,学满天涯道。
今日喜开颜,乍觉新晴好。
为有远人书,来报梅花早。
浣溪沙
又到长空过雁时,天云玉宇写相思,
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千春犹待发华滋。
七绝·冬日杂诗(二首)
1944年作
一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二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七律·留别哈佛
又到人间落叶时,飘飘行色我何之。
日归枉自悲乡远,命驾真当泣路岐。
早是神州非故土,更留弱女向天涯。
浮生可叹浮家客,却羡浮槎有定期。
七绝·论李煜词(三首)
一
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沉酣痛亦深。
莫道后先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
二
林花开谢总伤神,风雨无情葬好春。
悟到人生有长恨,血痕杂入泪痕新。
三
凭阑无限旧江山,叹息东流水不还。
小令能传家国恨,不叫词境囿《花间》。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将诗意写进人生:叶嘉莹带你穿越墨香纸飞的年代
(活字文化,2018-11-2)
昨晚,央视栏目《国家记忆》播出了叶嘉莹先生专题纪录片:传薪者——诗词留香叶嘉莹。片中讲述了叶先生终生与诗词书香为伴、以教书育人为乐的人生历程。
叶先生也是《给孩子的古诗词》的选编人与吟诵者,在这本书中,她将自己对中华诗词的拳拳热爱与丰厚学养,化为字字珠玑的文字和抑扬顿挫的吟诵,将古典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2018年7月13日
南开大学的校园里
举办了一场极为隆重的典礼
人们从世界各地会集到这里
为一位名叫叶嘉莹的老人
庆贺她的94岁寿诞
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但叶嘉莹获得的荣誉与头衔
远不能体现她所做出的贡献
作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叶嘉莹所著的《迦陵论词丛稿》等众多作品
在业内产生了承前启后的深刻影响
著名学者缪钺曾称赞她对诗词的研究是
“王国维之后又一次新的开拓”
而研究者之外的另一重身份
则是教育家
从1945年起
叶嘉莹以一方讲台
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
至今已有七十多年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
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其中不少人成了大师级的人物
叶嘉莹家中简洁的环境
与镁光灯下的荣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丈夫已经故去
女儿远在加拿大
九十四岁的叶嘉莹独自一人生活
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并不需要人陪”
1924年7月2日
叶嘉莹出生于北京察院胡同里的一个大户人家
叶家是标准的书香门第
十岁前的叶嘉莹
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
也由此开始了与诗歌的结缘
不过
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战火毁灭
1937年7月7日
宛平城的烽烟不仅遮蔽了卢沟桥
也在全中国的上空笼罩了一层阴影
北平沦陷了
作家老舍曾写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来描述北平凄苦的日子
而叶嘉莹则用诗人的视角
记录下那个时代的景象
身处沦陷区第七年
一个冰冷刺骨的冬夜
叶嘉莹冒着风雪回到察院胡同的家后
饱含着悲愤之情
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尽夜狂风撼大城
悲笳哀角不堪听
而在诗的后两句
叶嘉莹留下了这样的希望:
晴明半日寒仍劲
灯火深宵夜有情
如果不是因为抗战
叶嘉莹可能会成为一名医生
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
除了自己对中华文化
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之外
选择辅仁大学是因为它是教会大学
不受日伪控制
还有一批有风骨的老师在执教
1948年11月
由于新婚的丈夫在国民政府的海军部门工作
叶嘉莹随着他一同迁往了台湾
叶嘉莹一家刚抵达台湾不到一个月
官兵突然带走了他的丈夫
经过询问才得知丈夫被怀疑为共产党的间谍
正当叶嘉莹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
警察把她也抓走了
所幸警察局研究过叶嘉莹的自白
发现她是个只会作诗的普通教师
便将她放了出来
1949年的春天
叶嘉莹走进了台湾彰化女中的教室
为中学生教授古典文学课程
这位从北平远道而来的老师
说着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
在教学上
也有着令人惊艳的独到之处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洪
她对诗词的一个总结就叫“兴发感动”,这“兴发感动”就表现在她课堂上讲解诗词,她实际上是再创造,所以这个魅力也是不得了。
叶嘉莹也接受了哈佛大学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
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
如今已成为世界汉学权威的
马汉茂、施吉瑞等著名学者
当年都曾是叶嘉莹的学生
不过叶嘉莹的心中总有一个遗憾
国外讲课用的是英语
这令她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中国诗词的美感
她希望回到祖国,回到故乡
可当时的中国大陆被西方各国孤立
进出的途径也被严密封锁
直到七十年代
转机出现了
随着加拿大同新中国达成了
简化签证、两国通航等一系列共识
当时定居于加拿大的叶嘉莹得以借探亲名义
飞回久违的故乡——北京
重回阔别已久的自家老宅
叶嘉莹的心中激动不已
她总觉得自己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1978年的春天
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
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国教书的愿望
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随后的数十年时间
叶嘉莹每年假期都会回国辗转各地讲学
甚至不收取任何酬劳
虽然身上有着众多的荣誉
但叶嘉莹最喜欢的依旧是
“教师”这个普普通通的称呼
早在九十年代
叶嘉莹就捐赠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
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
2018年6月3日
叶嘉莹更是将自己的财产1857万元
捐赠给了南开大学
用于设立
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迦陵基金”
在她看来
荣誉与金钱不过是身外之物
她只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
让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前期链接: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